在中国茶文化的浩瀚长河中,盖碗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,成为一道优雅的风景。鲁迅先生在《喝茶》一文中曾言:“喝好茶,是要用盖碗的。果然,泡了之后,色清而味甘,微香而小苦,确是好茶叶。”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“三才碗”的世界,领略其蕴含的智慧与美感。
01. 三才合一,天地人和
盖碗是一种上有盖、中有碗、下有托的茶具,又称“三才碗”或“三才杯”。所谓三才,即天、地、人——盖为天,碗为人,托为地,三者合一,蕴含着“天盖之,地载之,人育之”的哲学思想。
盖碗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,其雏形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创制。据《资暇录》记载,崔宁之女为解决茶杯烫手问题,取碟子承托茶杯,后用蜡环固定杯底,再命匠人以漆环代替蜡环,最终形成茶托。此设计经推广后广为流传,成为后世盖碗茶具的雏形。
展开剩余77%02. 功能与美感的完美统一
盖碗不仅寓意深远,设计也极具巧思,融合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智慧:
保香聚气,察色观形:盖碗的盖与碗形成密闭结构,且内壁薄釉不吸味,能很好地保留茶的原香。品茗讲究察色、嗅香、品味、观形,盖碗泡茶能使茶叶的本真特性表露无遗。
防烫护衣,饮用便捷:茶托上大下小,端茶不会烫手,也可以防止溢出的茶水打湿衣服。饮茶时不必揭盖,只需将杯盖半张半合——既能阻拦茶叶入口,又可让茶汤徐徐沁出,甚是惬意。
调控浓度,随心所欲:饮茶时,若要茶汤浓些,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,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,重刮则浓,轻刮则淡,这便是其精妙之处。
03. 持拿冲泡的艺术
使用盖碗泡茶,是一门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:
放松持握,自然流畅:无论持壶还是持盖碗,首要在于放松,做到松而不懈,持盖碗时讲究稳固而不僵硬,便于控制。
调整缝隙,控制流速:盖碗出汤时,需调整盖与碗之间的缝隙,以控制茶汤流出速度。缝隙过小易堵,过大易烫手,以茶汤顺畅流出且不溅漏为宜。
平稳端持,非拎非提:不要用指尖去“捏”碗,而是用指腹“端”住碗沿,这个动作是避免烫手的关键。
手腕平移,一气呵成:出汤时手腕自然平移、下压,动作连贯,避免急躁,有利于控制茶汤也避免泼洒。
04. 百搭而独钟高香
在选茶上,盖碗与紫砂壶不同,它几乎适合冲泡各大茶类。紫砂壶胎体较粗,会吸附一些茶味道,所以讲究“一壶事一茶”,而盖碗便于清洁,也不会吸味。
盖碗尤其适合泡安溪铁观音、台湾高山茶、绿茶等高香型茶类。用盖碗泡安溪铁观音,入口甘香,汤色清亮,真正能把铁观音的“音韵”缓缓唱出。
正因为盖碗能真实地呈现茶的本味,所以对于一些原料粗老或工艺有缺陷的茶,它也会“毫不留情”地暴露其缺点,这也正是它被众多老茶客誉为“照妖镜”的原因。
盖碗,这一凝聚了中国古人智慧与审美的茶具,不仅是我们品味香茗的载体,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。它集实用、审美、哲学于一身,在简单中见深意,在平淡中藏韵味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或许我们可以用一方茶席,一盏盖碗,在天地人的和谐中,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。
一盖一碗一托,
一天一地一人,
一拿一放一饮,
一苦一甘一悟。
*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仅作分享交流使用,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众多好茶
汇聚于
上海帝芙特国际茶文化广场
欢迎广大茶友前来品饮
聚焦茶人茶事,服务产业经济
传播茶文化,分享茶知识
感谢您的关注股票配资排名,欢迎点赞分享!
发布于:上海市盈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